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现代心理治疗在中国的开端 ——兼论心理治疗(7)

来源:中国化工贸易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作为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儒释道三者皆已被他们融会贯通,用中国文化思想解释西方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的方法,在民国初期已经有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作为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儒释道三者皆已被他们融会贯通,用中国文化思想解释西方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的方法,在民国初期已经有其分化:一者,是用传统的中国文化思想解释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之意;二者,则是用当时流行的政治意识形态(三民主义思想)来解释心理卫生。

可见,从“修心养性”到“治国平天下”,对于民国初年的知识分子,作为“心理建设”的“心理卫生”则将这二者做了很好的连接,也打通了从个人到集体层面的跨越,这也解释了为何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心理卫生运动一拥而入,倍感契合。

(二)心理卫生中国化

心理卫生中国化主要是指以最早传入的西方心理卫生作为主体,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国化和本土化,但其达到的目的则是用“心理卫生”来重新诠释和改造“中国文化”。坚持这一路线的人主要以受过新式西方心理学训练的心理学家为主。比如雷震清(1932)对心理卫生的范围界定:“注意优生的问题;免去遗传的精神病;满足儿童的游戏;从好品性和除去不良习惯”。1934年,萧孝嵘提出的心理卫生之目标“系在培养或恢复人格之健全性,而人格之健全性则常为外界与内部二种情境所支配;故此二种情境之控制实为心理卫生之基本条件”。这两种分别是:一、外界情境:机械、药物、细菌、气体、饮食、温度、社会环境(尤其是家庭与学校);二、内部情境:无管线分泌、内部产生之毒质、知觉、智慧、情绪。都是主要介绍和宣传西方心理卫生原本的知识体系。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华战争改变了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向,“抗日战争重新整合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和心理结构,强化了民族意识,唤起了传统文化的复兴”。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抗战时期形成了一种“中国化”的思潮,具体表现为三民主义儒学化、新儒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不同的发展方向(李建勇,2008)。在此思潮影响之下,心理学家丁瓒明确提出“心理卫生中国化”的口号。他说,如果学术应该中国化,那么,心理卫生更应该中国化。当时具体表现在对国外测验工具进行修订,自编调查表,采用国内个案材料进行宣传等(范庭卫,2014)。

丁瓒对心理卫生中国化的贡献,还在于他对当时的心理卫生定义进行了根本上的反思。他指出,虽然心理卫生的定义是健全适应社会环境的心理,但是在要求人们适应之前,仍要反省“社会文化所提示的价值标准是否是健全的,让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是否仍为合理的、进步的”(丁瓒,1945)。丁瓒早期20 世纪30 年代时接受过戴秉衡医师10 个月的分析体验。作为接受过沙利文精神分析训练,又拿到芝加哥大学社会学专业学位的戴秉衡,早在30 年代就认为应该将病人置放在社会和家庭环境中来考察。实际上,20 世纪30 年代时候的戴秉衡就指出西方医学身心对立的局限,提出应该考虑“有机体的统一性质”,并强调应该研究产生精神病的社会文化条件(戴秉衡,1939,第241-261页)。不过早在1921 年,戴所任职的北平协和医学院就建立了社会服务部,其神经精神科在主任雷门(Richard S. Lyman,1891-1959)的主持下,与北平社会局合作,改组为北平市精神病疗养院,并聘用社会工作人员和心理学工作人员(张京媛,2007),而且精神——心理——社工整合的模式几乎是心理卫生工作的常态。

不过,在此思想激荡之处,也有人已意识到心理问题与社会问题之区别。比如,1941 年,谢庆尧撰写了《心理卫生的方法》,在文中他说:

“如果社会组织健全,人民能‘安居乐业’,则快乐不求自得……快乐的人生跟整个社会组织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不要医生了,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能套上了一个‘社会问题’的大帽子而将心理卫生一脚踢开去。心理卫生虽不能‘普渡众生’,但是它对于维持个人心理健康的价值是不能否认的”。(谢庆尧,1941)

至今读来,仍然颇能回应当代之“心理问题与社会问题”之争。不过他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方法,具体包含:认识自己、欲望不要超过自己的能力、以理化情、不逃避现实、培养幽默感和客观的态度、工作、健全的人生观、健康的身体。

从以上论述可知,中国文化与心理卫生最初进入中国之时,一则是对于西方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理论的发展,补充社会文化的因素,与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一开始引入心理卫生想要改造国民性有关系;另一方面是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挖掘当时的知识分子认为的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卫生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极为一致。

文章来源:《中国化工贸易》 网址: http://www.zghgmyzzs.cn/qikandaodu/2020/1015/533.html



上一篇:中国化创意写作的版图、边界和际遇
下一篇:关于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几点

中国化工贸易投稿 | 中国化工贸易编辑部| 中国化工贸易版面费 | 中国化工贸易论文发表 | 中国化工贸易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化工贸易》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